菲律賓國家銀行(PNB,菲律賓語:Bangko Nasyonal ng Pilipinas; 西班牙語:Banco Nacional Filipino; 福建中文:菲律賓國家行;Pe̍h-ōe-jī:Hui-li̍p-pin Kok-ka Gûn-hâng)是一家位於菲律賓帕賽的菲律賓主要銀行。它由菲律賓政府於 1916 年 7 月 22 日在美國時代建立。
該銀行於 1980 年成爲菲律賓第一家全能銀行,並於 1989 年被政府私有化後被大亨 Lucio Tan 收購。在 2013 年 2 月 9 日與 Tan 擁有的聯合銀行合併後,PNB 成爲該國第五大私營國內銀行。
截至 2023 年,按資產計算,PNB 是菲律賓第七大銀行。它擁有 713 家國內分行和 1,400 多臺 ATM。PNB 在亞洲、歐洲、中東和北美擁有 70 多家海外分支機構、代表處、匯款中心和子公司。
歷史
菲律賓國家銀行,50 分(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緊急流通照會。
早年
菲律賓國家銀行成立於 1916 年 7 月 22 日,是一家國有銀行機構。它的主要任務是爲菲律賓的工業和農業提供金融服務,並支持政府的經濟發展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在歐洲肆虐,對該國的主要出口產品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即糖、椰幹、椰子油、馬尼拉大麻和菸草。然而,由於獲得信貸便利的機會有限,沒有采取太多措施來發展生產這些熱門作物的工業。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菲律賓副行長亨德森·馬丁 (Henderson Martin) 與米格爾·誇德諾 (Miguel Cuaderno)(後來成爲中央銀行行長)一起起草了一份國家銀行章程。
1916 年 2 月 4 日,菲律賓立法機關通過了第 2612 號公共法案,規定成立 PNB 以取代 100 萬比索的小型政府擁有的農業銀行。PNB 的第一個總部位於馬尼拉 Escolta 沿線的共濟會寺廟,當時是“菲律賓的華爾街”,位於馬尼拉繁華的聖克魯斯區。美國人亨利·帕克·威利斯 (Henry Parker Willis) 是該協會的第一任總統。
隨着 PNB 的成立,菲律賓人擁有了自己的銀行。PNB 被授權向農業和工業提供短期和長期貸款。然後,菲律賓農民可以利用年利率在 8% 至 10% 之間的貸款。PNB 還被授權接收存款、開立外國信貸和重新貼現票據。
1916 年 7 月 24 日,PNB 在伊洛伊洛省設立了馬尼拉以外的第一家分公司。1917 年,PNB 在美國紐約市開設了第一家非菲律賓分公司。次年,它在中國上海又成立了 5 家國內分公司和 1 家菲律賓以外的分公司。
作爲事實上的中央銀行和國家財政部
直到 1949 年,PNB 還一直是菲律賓事實上的中央銀行。它被賦予了發行流通紙幣的特殊權力。
PNB 於 1942 年 1 月短暫停止運營,但在日本當局的監督下於次月重新開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PNB 立即重新開業並收購了 Bangko Sentral ng Pilipinas 銀行部門的資產並承擔了其負債。
隨着 1949 年中央銀行的成立,PNB 作爲紙幣發行商、銀行儲備保管、政府資金唯一存放處和銀行系統清算所的角色停止了。
1967 年至 1979 年間,PNB 在倫敦、新加坡、雅加達、檀香山和阿姆斯特丹開設了辦事處,並設有 14 個省級分支機構。它還啓動了美元匯款計劃。
1980 年,PNB 成爲該國第一家全能銀行。然而,由於參議員 Benigno S. Aquino Jr. 被暗殺引發的經濟衰退,它在 80 年代中期遇到了困難,並於 1986 年獲得了政府的援助。
有一段時間,該銀行由費迪南德·馬科斯總統的同學、糖業壟斷的負責人羅伯託·貝內迪克託 (Roberto Benedicto) 領導。他還與 Marcos 一起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擁有 Overseas California Bank。1990 年,Benedicto 同意將該銀行的所有權移交給菲律賓政府,以換取撤銷對他的刑事敲詐勒索和陰謀指控。PNB 以 10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這家銀行,並將其併入他們在洛杉磯的 Century Bank 附屬公司。
私有化
私有化始於 1989 年,當時其 30% 的股票向公衆發售並在證券交易所上市。
1992 年,PNB 成爲第一家資產達到 1000 億比索的菲律賓銀行。同年晚些時候,私有化繼續進行,第二次公開發行股票。
1995 年,PNB 的總部遷至帕賽中央大道(現爲 Diosdado Macapagal 大道)的 PNB 金融中心。1996 年,證券交易委員會批准了該銀行的新公司章程和附則,並將 PNB 的地位從政府轉變爲私人公司,政府控制降至 46%。
21世紀
位於馬尼拉馬拉特的 PNB 分公司
2000 年初,Lucio Tan Group 成爲最大的單一私人股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該集團向該銀行注入了近 200 億比索的新資本。2000 年底,當 PNB 遭受鉅額提款時,主要來自政府賬戶,政府提供了 250 億比索的財政援助。
2002 年 5 月,菲律賓政府與 Lucio Tan 簽署了一項協議,將政府的貸款換成股票。該協議將政府的股份從 16% 增加到 45%,並將 Lucio Tan 的持股從 67% 減少到 45%。[8]Lucio Tan 和政府還同意在五年內出售他們合併後股份的四分之三。
同年,PNB 聘請了 40 歲的 Lorenzo V. Tan 擔任其最年輕的銀行行長。遵循高級管理層的 Good Bank-Bad Bank 戰略,PNB 最終在 2003 年公佈了 5200 萬比索的收入(由於公認會計原則的變化,從早先報告的 1.68 億比索的數字重述),經過幾年的虧損。該銀行能夠重複這一壯舉,到 2004 年底報告的收入爲 3.53 億比索。
io Tan Group 行使其權利,匹配競爭對手提出的每股 43.77 比索的出價,併購買了政府擁有的股份。出售的完成有望加快 PNB 特許經營權的發展和運營競爭力。
儘管已完全私有化,但 PNB 在 2007 年 5 月 3 日之前仍是政府存款銀行。
碧瑤的 PNB 自動取款機
帶輪子的 PNB-ATM
PNB 在美國、加拿大、英國、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奧地利、意大利、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東國家設有匯款中心
PNB 還通過其 PNB Global Filipino Money Card 加強了對海外菲律賓工人的營銷工作。
與 PNB 的銀行活動相輔相成的是其子公司,如非人壽保險公司 PNB General Insurers;投資銀行 PNB Capital;PNB Securities,一家股票經紀公司;以及從事外匯交易的 PNB Forex。它還擁有 PNB-Japan Leasing Corp. 的多數股權。對於 PNB 客戶的人壽保險要求,它在 Beneficial PNB Life 中擁有大量股權。
與聯合銀行合併
位於馬卡蒂 Ayala 大道的 Allied Bank Center 被用作 PNB 馬卡蒂中心,作爲 PNB 的二級辦公室。
2007 年 12 月 7 日,菲律賓最高法院維持了一項判決,駁回了國家對 Lucio Tan 公司的扣押:“毫無疑問,請願人(政府)的扣押令確實是無效的,沒有法律效力。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決定將觸發 PNB 和 Tan 自己的聯合銀行公司之間的計劃合併。ATR-Kim Eng Securities 研究主管 Edgar Bancod 表示,合併後的銀行將成爲該國第四大銀行,僅次於 Metrobank、Banco de Oro 和菲律賓羣島銀行。
2007 年 12 月 12 日,PNB 和 Allied Bank 的官方聲明證實,兩家銀行即將在 2008 年初合併。2009 年 8 月,PNB 和 Allied Bank 預計將在未來 6 到 9 個月內完成合並,此前後者出售了其在加利福尼亞州 Oceanic Bank 的 28% 股份。截至 2010 年 7 月 7 日,合併的剩餘絆腳石已得到解決,因爲後者爲其在一家加利福尼亞銀行的少數股權找到了買家。此舉被認爲爲合併鋪平了道路。
2013 年 2 月 9 日,PNB 與 Allied Bank 的合併完成,菲律賓國家銀行作爲倖存品牌。合併後的銀行成爲第四大國內私營銀行。Tarriela 成爲合併後銀行的董事長,Mier 成爲首席執行官。Mier 一直擔任首席執行官,直到 2014 年 5 月 27 日退休;Mier 被 Reynaldo Maclang 取代,成爲總裁兼首席執行官。Maclang 一直擔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直到 2018 年 11 月 15 日退休。Jose “Wick” Veloso 於 2018 年 11 月 16 日成爲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直到 2022 年 7 月 5 日卸任政府服務保險系統 (GSIS) 負責人,由當時的新任總裁 Ferdinand “Bongbong” Marcos Jr. 任命。他的繼任者 Florido P. Casuela 於 2023 年 4 月 25 日開始上任。
僱員工會
在日本,PNB 東京分會的員工由工會 Tozen 代表